我們每天都在接觸的紙張,大家肯定習以為常,用完就扔掉,然后進行廢紙回收,正因為太平凡太常見,所以沒人真正注意它,但是紙張的歷史發展是很悠久的,可以說是與大地同壽,與天地同輝了。小編在這篇文章將介紹紙張的發展,供大家參考學習。
南通廢紙回收的紙張是用植物纖維制成的薄片,現代作為寫畫、印刷書報、包裝等。作為古中國的四大發明,紙張被冠予了無比尊貴的榮耀,其發明者蔡倫被封到陜西洋縣為龍亭侯,造紙術就傳到漢中地區并逐漸傳向四川,從此紙張出現在人類的視野中,伴隨人類一直到今天。在更前一點,則是木簡,再更前一點則是獸骨,壁畫等。公元三到六世紀的魏晉南北朝時期,我國造紙術不斷革新。在原料方面,除原有的麻、楮外,又擴展到用桑皮、藤皮造紙。在設備方面,繼承了西漢的抄紙技術,出現了更多的活動簾床紙模,用一個活動的竹簾放在框架上,可以反覆撈出成千上萬張濕紙,提高了工效。在加工制造技術上,加強了堿液蒸煮和舂搗,改進了紙的質量,出現了色紙、涂布紙、填料紙等加工紙。中國古代造紙的方法,可歸納以下幾點:一是將砍伐來的植物,比如麻類植物,用水浸泡,剝其皮,再用刀剁碎,放在鍋里煮,待晾涼后再進行浸泡、腳踩,用棍棒攪拌,使其纖維變碎、變細。二是摻入輔料,制成紙漿。三是用抄紙器進行抄撈、晾干,即可制成為紙。隋唐時期,著名的宣紙誕生。五代制紙業仍繼續發展,歙州制造的澄心堂紙,直到北宋,一直被公認為是最好的紙;這種紙長者可五十尺為一幅,自首至尾勻薄如一。元代造紙業凋零,只在江南還勉強保持昔日的景象。
可見紙張的進程也不是一路高歌猛進,到了一個巔峰后就急轉直下,十分符合陰陽學說里的盛極必衰,否極泰來的周易思想。 |